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:额角发达,末端稍向上扬,超出鳞片的末端;上缘基部2/3具6~8齿,基部有1齿位于头胸甲上,末端具1小的附加齿;下缘具3~5齿。触角刺与颊刺约等大,鳃甲沟明显。
腹部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2.1倍,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.2倍,背面具2对背刺,前对位于尾节的中部,后对位于前对与尾节末缘之间稍近于前对,尾节末端中央尖锐,呈刺状;两侧具两对刺,外侧刺仅为内侧刺的1/4,在两内刺间具一对细长的羽状刚毛。
第一触角柄刺细尖,稍超出基节的中部,基节的前缘稍凸,前侧刺清楚的超出凸缘的末端,前侧刺约伸至第二节的中部或稍超;第二节稍短于第三节,末两节长度之和约为基节长的0.6倍。上鞭之内、外鞭基部5节愈合,游离短鞭约为12节,游离部约为愈合部的3.1倍。第二触角鳞片约1/4左右超出第一触角柄,基部1/4处稍凸,长约为宽的3.2倍,外缘直,叶瓣清楚地超出前侧刺。第三颚足约伸至第一触角柄第2节的中部附近;末节约为末2节的0.76倍,末两节之和约为末3节的1.2倍。
第一对步足约伸至鳞片近末端处;指节稍长于掌部,腕节约为螯长的2~2.5倍,长节约为腕节长的3/4,座节约为腕节的1/2。第二对步足腕节末端超出鳞片的末端;指节稍长于掌部,腕节约为螯长的1.8倍,为长节的1.6倍,稍长于座节,座节稍长于螯。第三对步足约伸至鳞片的末缘;指节前缘有刚毛簇,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倍,后缘具5~6个活动小刺,腕节约为掌节的1/2。第五对步足细长,掌节约1/5超出鳞片的末端;约为指节长的4倍强,腕节稍短于掌节的1/2,长节明显地短于掌节。雄性第一腹肢内肢内缘具1小的内附肢芽。雌性无此结构。第二腹肢的雄附肢显著的长而宽。
体长:为20~35mm。体色略呈半透明,灰白色。
习性:通常多栖息于河流的下流河段,或河口的半咸水区。亦有生活于靠海边的池塘中。
腹部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2.1倍,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.2倍,背面具2对背刺,前对位于尾节的中部,后对位于前对与尾节末缘之间稍近于前对,尾节末端中央尖锐,呈刺状;两侧具两对刺,外侧刺仅为内侧刺的1/4,在两内刺间具一对细长的羽状刚毛。
第一触角柄刺细尖,稍超出基节的中部,基节的前缘稍凸,前侧刺清楚的超出凸缘的末端,前侧刺约伸至第二节的中部或稍超;第二节稍短于第三节,末两节长度之和约为基节长的0.6倍。上鞭之内、外鞭基部5节愈合,游离短鞭约为12节,游离部约为愈合部的3.1倍。第二触角鳞片约1/4左右超出第一触角柄,基部1/4处稍凸,长约为宽的3.2倍,外缘直,叶瓣清楚地超出前侧刺。第三颚足约伸至第一触角柄第2节的中部附近;末节约为末2节的0.76倍,末两节之和约为末3节的1.2倍。
第一对步足约伸至鳞片近末端处;指节稍长于掌部,腕节约为螯长的2~2.5倍,长节约为腕节长的3/4,座节约为腕节的1/2。第二对步足腕节末端超出鳞片的末端;指节稍长于掌部,腕节约为螯长的1.8倍,为长节的1.6倍,稍长于座节,座节稍长于螯。第三对步足约伸至鳞片的末缘;指节前缘有刚毛簇,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倍,后缘具5~6个活动小刺,腕节约为掌节的1/2。第五对步足细长,掌节约1/5超出鳞片的末端;约为指节长的4倍强,腕节稍短于掌节的1/2,长节明显地短于掌节。雄性第一腹肢内肢内缘具1小的内附肢芽。雌性无此结构。第二腹肢的雄附肢显著的长而宽。
体长:为20~35mm。体色略呈半透明,灰白色。
习性:通常多栖息于河流的下流河段,或河口的半咸水区。亦有生活于靠海边的池塘中。
国外分布
由南非、红海至日本、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、马绍儿、土阿莫土群岛等印度一西太平洋区。咸水、半咸水、淡水。
国内分布
海南、香港、福建樟浦